【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放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和背景下看,这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坚持人民至上,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文化基因。从孔子以“德治”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到孟子的“民贵君轻”,再到荀子的“君舟民水”,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党的理论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并且在固本开新中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硕果。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让民本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当代价值。
坚持自信自立,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通过“两个结合”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历史主动精神,激活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守护传承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百余年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近代遭遇的深重劫难中走向光明前景,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自信自立成为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奇迹的重要精神标识。
坚持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本开新的文化基因。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时代化表达。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必须磨砺守正创新的锐气,方能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新的历史。
坚持问题导向,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华文明中“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一阴一阳之谓道”等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深沉智慧,我们党一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其进行扬弃转化。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用辩证智慧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坚持系统观念,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万物一体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将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看成有机的整体系统,从系统整体上思考世界本原和人生意义。“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整体观念,“得大者可以兼其小”“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战略思维,“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辩证哲理,都和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相通相连。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我们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激活传统文化精华,把握战略工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坚持胸怀天下,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今天,立足人类世界历史视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赓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文化精神,汲取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价值共识,为“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必然选择。秉持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我们必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推动世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来源:人民网